六月的风一吹过菜市场,瓜果的香气便像夏天的信使,飘进了每一个街角。西瓜摊前人头攒动,香瓜、甜瓜、哈密瓜在阳光下泛着金光。但有一种瓜,看着无害,吃起来清甜,实则危机四伏它不声不响地潜伏在我们的食盘之中,却可能悄然伤肝害肾。
真有这样一种瓜,吃了会有毒?是的,科学研究早已揭示它的风险,而每年夏天,仍有不少人因为它进了医院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我们又该如何避开这颗“甜蜜的陷阱”?
那种瓜,名叫“苦瓜”,但真正让医生担忧的,并非日常餐桌上那种略带苦味的蔬菜,而是另一个“瓜中异类”——苦味甜瓜。
它的样子酷似哈密瓜,也常被称作野甜瓜、野哈密瓜或“土瓜”。这种瓜多见于农村地区,特别是在南方一些偏远乡村,有时被误认为是自家地里长出的“天然瓜果”,被当作夏季解渴良品大快朵颐。
然而,这种瓜中可能含有一种名为葫芦素(Cucurbitacins)的天然毒素,其苦味正是这种毒素的“信号”。
葫芦素是一种苦味三萜类化合物,广泛存在于葫芦科植物中。根据《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》2022年的一项调查,葫芦素中毒在夏季高发,而其中因误食苦味甜瓜入院的案例占到了所有食源性中毒的12%以上。那为什么这种苦瓜会有毒呢?
原来,正常栽培的瓜类,如西瓜、甜瓜、黄瓜等,经过多年人工育种,已基本去除了葫芦素这类苦味成分,确保口感和安全性。
但一旦某些瓜因杂交、环境应激、种子退化等原因“返祖”或发生变异,便可能重新产生大量葫芦素。
有的甚至苦到一口下去喉咙发麻、胃里泛酸,却仍有人误以为“苦是因为天然”,结果误入险境。
谁最容易中招?农村中老年人是高危人群,尤其在广东、广西、湖南等地,部分老人喜欢自己种瓜吃,或在山林边地捡到野瓜,认为“野生的才养人”,殊不知这些“野味”背后潜藏的是不可预知的毒性。
2023年,《中国食品卫生杂志》刊载了一例湖南永州的中毒事件:一户三口之家误食了苦味甜瓜,一小时内全员呕吐腹泻,最年长的老人因肝肾损伤住进了ICU。
中毒症状通常在食用后半小时至两小时内出现,主要表现为剧烈腹泻、持续呕吐、口干舌燥、头晕眼花、四肢乏力。若葫芦素摄入量较高,还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、肾损伤,甚至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(MODS)。那么,如何判断自己吃的瓜是否安全?
首先最直观的方法是——尝味道。一旦入口苦涩、有刺喉感、回味发酸,立即吐出,不可硬撑。千万别抱有“苦瓜补身体”“吃点苦没关系”的侥幸心理。苦味不是营养,是警告!
其次,购买来源要正规稳定。市面上的品牌甜瓜一般通过农业部门质检上市,安全性较高;而来源不明的路边摊、山间野瓜、亲友“自种”瓜,则需格外谨慎。
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贸市场,有些摊贩会将野瓜冒充正品哈密瓜贩售,务必用鼻子闻、嘴巴尝、眼睛看,三重判断不可少。
有没有预防的窍门?研究表明,葫芦素的稳定性较强,加热、冷藏都无法完全破坏其毒性。因此“煮熟就能吃”是个大误区。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的家庭检测方法能判断葫芦素含量,最根本的办法,仍是“不吃来路不明的瓜”。
在印度尼西亚、巴基斯坦等地,也曾报道多起因食用野生苦瓜类植物导致中毒的事件。
世界卫生组织(WHO)曾在2019年发布一项全球草本植物安全食用指南,明确指出“未经培育或来源可追溯的葫芦科植物应避免直接食用,尤其是苦味显著者”。
那是不是说所有带点苦味的瓜都不能吃?也不尽然。像我们日常食用的苦瓜、黄瓜,有时会出现轻微苦味,那多半与阳光暴晒或生长环境有关,一般不会带来健康威胁。但若苦味异常明显,或食后立刻出现身体不适,就应引起警惕。
怎么做才能更安心?尤其是老人和孩子,肝肾功能本就相对脆弱,误食后风险更大。
在北方地区,比如河北、山东,一些居民喜欢将甜瓜连皮冷藏后食用,这种方式虽然清爽,但一旦瓜有苦味,冷藏反而掩盖了苦感,更容易误食。因此,切瓜前应先取一小块尝味,尤其是靠近瓜蒂部分,葫芦素往往最集中。
在南方地区,像广西、云南、贵州一些山区,居民种植瓜果多为自给自足,缺乏现代化种植技术,偶有“野生甜瓜”混入家用,建议地方农业部门加强科普教育,同时鼓励使用正规种子渠道,减少“返祖变异”的机会。
儿童方面,因其肝肾代谢能力尚未完全发育,家长应避免让孩子食用未经确认安全的瓜果,尤其是从亲戚朋友处带回的“自家种的瓜”。再香也不能贪嘴,安全第一。
老年人则应注意,若本身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慢性肾病等基础病,肝肾功能本就易受损,若再误食含有毒素的瓜,极易“雪上加霜”。医生建议,这类人群尽量选择大型超市或正规市场购买瓜果,避免食用“来历不明”的食物。
苦味并不代表健康,毒素也不总是可见的。就像一句老话说的:“好看的瓜不一定甜,苦的瓜也可能害人命。”
医学界对葫芦素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,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德国化学家卡尔·卢德维希的实验室。
近年来,随着基因育种技术的发展,科学家已能部分筛选出低毒品种,但在未完全普及之前,吃瓜仍需三分警惕。
还有一个冷门知识:在美国,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,患有慢性肝病的实验鼠,一旦摄入葫芦素,肝细胞死亡率显著升高。这也提示我们,对于肝脏本就虚弱的人群,哪怕微量的葫芦素也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。
难道就没有科学办法辨别这种瓜吗?有的科学家正尝试通过气味和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葫芦素含量,但目前尚未进入家庭应用阶段。未来或许能实现“手机一扫,毒素现形”的技术,但在这之前,最可靠的就是——嘴尝、鼻闻、眼看。
在生活中,许多看似寻常的小事,背后暗藏大风险。甜瓜虽甜,苦味却可能藏毒;嘴上的清凉,可能换来身体的煎熬。夏天吃瓜,是中国人的传统,但这个传统,也需科学和理性来守护。
谁说“苦尽甘来”?在瓜果这事儿上,苦味往往不是希望,而是预警。愿每个中国家庭,在享受夏日清凉的同时,也能守住健康的底线,不让一口“苦瓜”成为生命的遗憾。
健康科普贴士:
切瓜前先尝一点,苦味即弃;购买瓜果认准正规渠道;农村自种瓜不要轻信“野生营养说”;儿童、老人、慢病患者尤其要谨慎。
吃瓜前多一分小心,胜过吃药后十瓶难安。瓜甜不如命甜,夏凉不如人安。
参考文献:
[1]王志强, 张红梅. 食源性中毒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[J].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, 2023, 35(2): 112-117.
[2]李明, 郑建红. 葫芦素类化合物的毒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药理学通报, 2022, 38(4): 461-467.
[3]世界卫生组织. 草本植物安全食用指南(中文版)[M]. 世界卫生组织出版部, 2019.
(免责声明)本文所述内容,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,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。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。
美林配资-软件炒股杠杆-网络配资平台-安全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